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,自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表达自我、连接社会的重要窗口。越来越多的高校学子借助短视频、公众号、直播等新媒体形式,积极参与文化传播与创新实践,为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融合注入了年轻活力。
来自浙江某高校的大三学生林思艺,是一名活跃在B站的传统文化内容创作者。她通过自制短视频,将汉服穿搭、古代礼仪、非遗手工艺等内容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呈现,单期视频播放量屡破百万。“我们不只是在做内容,更是在用年轻人的语言重新讲述文化故事,”她表示,“自媒体降低了传播门槛,却提高了共情要求。”
像林思艺这样的学生创作者正逐渐成为文化传播中不可忽视的力量。他们既熟悉网络传播逻辑,又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,能够将地域文化、校园风情、传统技艺等主题转化为具有共鸣感的视听作品。不少高校也陆续开设新媒体运营、数字传播类课程,为学生提供系统支持。
与此同时,这类实践也反向丰富了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。越来越多学生通过同龄人的镜头关注到传统文化、地方民俗甚至国际文化交流议题。“用自媒体做文化传播,不是单向输出,而是双向唤醒,”一位传播学专业学生这样总结,“我们在创作中重新认识文化,也在互动中传递价值。”
尽管面临内容同质化、商业化和深度不足等挑战,但大学生群体正在以自发、创新、接地气的方式,推动文化传播从“被动接收”走向“主动共创”。他们用键盘、镜头和无限创意,让沉默的文化符号重新走进日常,也为文化传承找到了更具时代感的表达路径。(廖渲冉)